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福州大学设计类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简称“设计创新实验班”),依托“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平台和传统工艺美术的学科优势,以及闽台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研究优势,选拔具有较强设计研究志趣、文化研究潜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的非遗文化与闽台文化研究能力、设计跨学科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设计人才。本班将通过跨学科教育,结合非遗文化的主要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专业知识、提高设计文化深度、提高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使其成为能够在设计领域进行独立研究、非遗文化研究、创新实践和学术贡献的专业精英。成长为能够担当引领未来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领域学术大师、业界领袖、文化精英。
二、培养模式
不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班级建制,学制两年。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以微专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学生同时隶属原所在专业和创新实验班的双重管理。注重交叉学科跨专业学习、项目化研究、进阶式实践,鼓励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展开跨学科整合创新,原专业课程与实验班课程全程交叉渗透,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实验班单独组班上课,一般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周四下午或双休日。实验班课程收费标准:121元/学分(试行期免费,重修需按规定缴费),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完整修完本实验班规定 24 学分,由学校颁发辅修课程证明(微专业证书)。
三、规模和生源
1.规模
为保证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入选的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和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每级实验班人数控制在 30 名。采取个性化与精英化培养方案。
2.招生
(1)在第二学期(大一下学期),面向全院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举办实验班宣讲会。使学生明确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并引导有志报考者制定一年级阶段的学习与实践计划。
(2)二年级上学期完成报名、选拔和组班工作。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素质考察——面试测评——项目考核”三段式选拔。素质考察环节,将采用能力测评卷进行笔试,除了考核本专业能力之外,还将从意识品行、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和学术兴趣等方面进行测试;面试测评环节,通过应试者的言语、思维和行为表现,测评应试者的自我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协调能力;项目考核环节,通过短期的 WORKSHOP活动,在项目实践中考核准录取者的思维活跃度、设计创新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培养措施及特色
1. 以非遗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强调“文化价值引领、设计跨学科知识拓展、创新创业思维训练、设计前沿技术能力建构”四个核心要素,并融合非遗和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化价值引领:通过浸润、熏陶、养成、培育等方式,促进学生在非遗文化方面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使其具备文化自信、人文修养、工艺精神、社会责任和传承非遗的使命感。
设计跨学科知识拓展:以三制、三化、三融合等模式打造非遗文化的“三大课堂”,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修读课程,打破专业藩篱,拓展认知边界,形成系统的非遗知识体系,深刻理解传统工艺的精髓。
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以共创、共享、共益为路径,建设开放性非遗创新平台,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系统研究和创新实践中,训练兼具创造性、批判性、系统性的整合式思维,推动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和创新发展。
设计前沿技术能力建构:通过和当地设计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开展部分课程,以及在课程中引进最近的设计学科前沿技术,培养学生掌握最近技术来完成非遗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能够守护和发展非遗文化的新时代人才。
通过结合非遗文化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2.强调教学内容的学科交叉性与技术前沿性。
除了在课程研究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以外,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以及前沿技术的引入,通过聘请校内高水平师资和业内一流企业导师执教专业核心课程,打造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现代化学平台,选用国际一流教学资料,引入国际一流教学体系,利用企业一流数字实践基地,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
3.创新教学模式。
以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式、合作式、混合式、情境式等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注重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以及专题研究训练的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实施全程有效的多导师制。
学院专门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实验班协调人或班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学习管理和协调工作;聘请德才兼备的校内教师、行业专家担任学科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加强实践与研究能力训练,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启迪与濡染的作用。
5.坚持校内与校外并举、水平与责任并重的教师聘用原则。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由本院顶尖教师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有热情、肯投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学术交流、项目指导等,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6.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依托行业公司及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平台。
在教学中增加企业学程,让学生更贴近企业需求,在实际项目实践中掌握设计产业链知识、提升设计执行力、养成职业化行事精神;同时有助于教师将实践反哺课程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7、科研平台和优质资源向实验班开放和倾斜,持续优化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三创平台与科研平台密切融合的“三融合”机制。
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至少承担或参加一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全面接受科研训练,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平台条件,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项目训练紧密结合,增强学生敏捷学习、高阶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
8.实施专门优惠政策
完整修完本实验班规定学分的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可全部免修。实验班单独组班上课,一般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周四下午或双休日。
五、管理运行机制
1.组织领导
为推动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学院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该实施方案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教务科、学生科、财务科、实验教学中心等有关处室负责人以及相关系(教研室)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对实验班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协调,调动全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依照既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与拔尖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协调与调配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与改革培养机制,加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决策研究。
2.协同管理
对列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单独编班,日常管理实行班导师、学科导师和教学助理三重管理机制。除班导师和学科导师外,学院将安排专门教学助理负责实验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及学习生活指导。为保障实验班的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实验班每年将通过师生座谈、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实验班的运行机制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务处将组织进行阶段性跟踪考核,建全实验班的学员招考机制,根据教学成果及时修订教育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监督专项经费使用。
3.教学激励
实验班的班导师、学科导师和任课教师由学院专门进行遴选、考核和聘用。学院优先安排优秀教师给实验班授课,实验班班导师和学科导师工作量按指导研究生工作量计,任课教师工作量按常规工作量的1.5倍计。建立系统的培养计划呈报、教学质量考核和教学成果归档制度,对工作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专项表彰和奖励。
4.学生分流滚动措施
为保证培养质量,实验班将本着“严进严出”的原则采取分流滚动机制。每学年末,学院组织专门团队,在充分征询班导师、学科导师、任课教师和教学助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度考核报告、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素质、意志品质等综合表现,将部分不适应实验班学习或有违纪行为、受院级以上纪律处分的学生分流到原普通班继续学习,具体分流滚动规定详见《福州大学“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实施办法》(福大教[2022])第二十一条。
六、备注
本方案由福州大学教务处牵头制定,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工作小组负责解释。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福州大学设计类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简称“设计创新实验班”),依托厦门工艺美院校级“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平台和传统工艺美术的学科优势,以及闽台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研究优势,选拔具有较强设计研究志趣、文化研究潜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的非遗文化与闽台文化研究能力、设计跨学科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设计人才。本班将通过跨学科教育,结合非遗文化的主要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专业知识、提高设计文化深度、提高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使其成为能够在设计领域进行独立研究、非遗文化研究、创新实践和学术贡献的专业精英。成长为能够担当引领未来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领域学术大师、业界领袖、文化精英。
二、培养模式
不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班级建制,以微专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学生同时隶属原所在专业和创新实验班的双重管理。注重合作性学习、项目化研究、进阶式实践,鼓励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展开跨学科整合创新,原专业课程与实验班课程全程交叉渗透,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实验班每届原则上不超过30人;单独组班上课,一般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周四 下午或双休日。实验班课程收费标准:121元/学分(试行期免费,重修需按规定缴费),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学制两年,完整修完本实验班规定 24 学分, 由学校颁发辅修课程证明(微专业证书)。
三、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1.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论与专业能力。2.1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系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知识;2.2系统掌握交叉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跨学科融合的设计能力;2.3具备设计创意、设计审美。
3.实践设计能力。3.1具有跨学科、融合文化、理念相关的设计实践能力。通过丰富的实践设计和各级竞赛,积极培养实践设计能力;3.2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独立创业精神和能力3.3具备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能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重要环境因素,科学决策并实施组织管理;3.4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业务沟通和管理沟通的基本能力;3.5具有独立思考及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掌握团队建设、团队协作管理的基本方法。
四、课程设置
课程 模块 |
开课 单位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数 |
学期 安排 |
备注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验 |
上机 |
课堂实践 |
史论与思维训练模块 |
工艺美院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解析 |
2 |
40 |
|
|
|
4 |
|
工艺美院 |
学科前沿文献分析与创新思维 |
2 |
40 |
|
|
|
5 |
|
工艺美院 |
闽台文化及创意设计研究 |
2 |
40 |
|
|
|
3 |
|
工艺美院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2 |
40 |
|
|
|
4 |
|
专业技能模块 |
工艺美院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因工效学研究 |
2 |
40 |
|
|
20 |
3 |
|
工艺美院 |
数字化新媒体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2 |
40 |
|
|
20 |
3 |
|
工艺美院 |
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人工智能生成式应用设计 |
2 |
40 |
|
|
20 |
5 |
|
工艺美院 |
设计技术前沿与趋势研究 |
2 |
40 |
|
|
20 |
6 |
|
工艺美院 |
非遗文化考察 |
2 |
40 |
|
|
20 |
6 |
|
实践训练模块 |
工艺美院 |
非遗可持续设计研究 |
2 |
40 |
|
|
20 |
4 |
|
工艺美院 |
基于非遗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
2 |
40 |
|
|
20 |
6 |
|
业内一流企业 工艺美院 |
非遗主题数字化XR虚拟场景搭建与设计 |
2 |
40 |
|
|
20 |
5 |
|
总计 |
24 |
480 |
|
|
160 |
|
|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 1 |
毕业要求 2 |
毕业要求3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3-4 |
3-5 |
1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解析 |
H |
H |
H |
H |
|
H |
|
|
|
|
|
2 |
学科前沿文献分析与创新思维 |
H |
H |
H |
|
M |
|
|
|
H |
|
|
3 |
闽台文化及创意设计研究 |
H |
H |
H |
|
|
H |
H |
|
M |
M |
M |
4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H |
H |
H |
H |
|
|
|
|
|
M |
M |
5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因工效学研究 |
M |
M |
M |
H |
H |
|
|
|
|
M |
M |
6 |
数字化新媒体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M |
M |
M |
H |
M |
M |
H |
|
|
H |
H |
7 |
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人工智能生成式应用设计 |
M |
M |
M |
H |
H |
H |
H |
|
|
M |
H |
8 |
设计技术前沿与趋势研究 |
M |
M |
M |
|
M |
|
H |
|
H |
M |
H |
9 |
非遗文化考察 |
H |
H |
H |
H |
|
|
H |
|
M |
H |
H |
10 |
非遗可持续设计研究 |
H |
H |
H |
H |
H |
M |
H |
|
|
M |
H |
11 |
基于非遗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
M |
M |
M |
H |
|
|
H |
H |
M |
H |
H |
12 |
非遗主题数字化XR虚拟场景搭建与设计 |
M |
M |
M |
H |
H |
M |
H |
H |
|
H |
H |
*H、M、L 分别表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为强、中、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