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实验班”
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工科”和现代社会对“多元化”研究型材料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实验班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建设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教师团队,建立高效教学运行及管理制度,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1. 掌握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制图、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程度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2. 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的成分、制备方法与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材料设计、制备与工艺控制的基本方法。
3. 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良好创新能力,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专业化国际交流能力.
4. 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优秀的领导素质;具备材料工程意识和一定的工程决策能力,具有根据专业需要自主自学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5. 为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世界知名企业集团提供优秀生源。
二、培养模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班单独编班,学制四年,执行特定的学习计划及人才培养计划。除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加大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比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实验、实践环节的强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及研究性学习比重,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学生通过考核,满足本科阶段培养要求的发给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文凭,并由学校发给荣誉证书;成绩优秀且创新能力较强者,可推荐免试攻读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
三、规模和生源
1. 选拔机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班遴选工作小组。
2. 选拔时间:大一下学期,第一届从2012级开始。
3. 选拔人数及对象:不多于30人,面向学院一年级学生。
4. 选拔程序:
(1) 宣讲与咨询。
(2) 学生申请。采取自主自愿原则,在规定申请时间内,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申请表》,一式两份,交至教学办。
(3) 初选。按报名学生第一学期的绩点进行排名,并按1:2的比例筛选入围面试的学生。
(4) 面试。参加面试的学生利用PPT进行3~5分钟的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遴选工作小组3~5分钟的提问,考察的范围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了解和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录取标准:按“第一学期绩点(折算成百分制)×50%+面试成绩(折合为百分制)×50%”,择优录取。
(5) 公示。确定的学生名单经学院公示后报教务处批准,最终由学校发文公布学生名单。
(6) 退出与补充机制。我院创新实验班实行淘汰制,同时吸收相应人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班同学加入实验班,实验班的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30人。专业退出和补充严格遵循自愿、公平、公正以及双向选择原则,于大二上学期进行。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调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普通班:
1、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含)处分者;
2、思想、心理、身体素质不能适应创新实验班紧张的学习要求,自愿申请调回普通班学习者;
3、一学年中累计有两门必修课程不及格者;
4、平均绩点排名处于专业后40%者(含);
(二)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班转入创新实验班:
对于非创新实验班学生,实行流动转入制。在大二上学期提出申请,并符合下列条件者,在名额允许范围内,经学院创新实验班领导小组遴选合格后择优录取可转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1、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适合在创新实验班学习者;
2、平均绩点在所在专业排名前15%者(含)。
(三)若学生拥有学术特长,经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可适当放宽退出与准入条件。学术特长指以福州大学为第一单位,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科竞赛获奖(排名前三),或有专利授权(排名前二),或以第一作者在SCI/EI刊物上发表论文。
(四)其他情况按照《福州大学“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实施办法》(福大教〔2013〕10号)规定执行。
四、培养措施及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承“个性化、小规模、精英化、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体现精英教育理念,公开选拔热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绩优异、具有学术理想及创新潜质的学生进入实验班,以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急需的研究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各项改革措施如下:
1. 独立培养方案:创新班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2. 特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增大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比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要注重实效,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
3. 特色课程设置:在第1学期开设《材料科学前沿与商业应用》课程,让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深入浅出地介绍材料科学前沿面临的科学挑战。从第2学期起,安排学院相关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大讲座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课时比例,开设面向学科前沿以及侧重学生能力提高的讲座式课程,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学院学术骨干轮流担任主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专业知识的更新。鼓励实验班学生与国内外、省内外知名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建立课程自学制度,鼓励学生自学,专门设部分课程(部分内容)作为自学课程,提高课程中自学内容的比重。在要求学生自学的同时,也配套相应的考核措施,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4. 注重培养英语与科技写作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起点,强化听、说、译能力,加大课程双语教学的力度,采用国际著名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英文文献,部分课程期末考试设30%英文考题,同时在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中,积极开展科技文献的阅读、理解、写作。
5. 加大实验、实践环节强度: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在第2学年开始,连续开设《科研素养与创新训练》系列实践课程。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培养学生四方面的实验、实践能力:
(1) 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基本实验技能;
(2) 材料工程实践能力;
(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分析测试技术能力;
(4) 现代材料技术的创新能力。
6. 导师制:导师制可采取学业导师、项目导师和项目组导师等多种形式,由学院高职称、有留学经历及名校背景,学术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或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开班后,由学院为实验班每位学生协调确定导师,导师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训练、考研等提供指导与咨询,达到对学生的全程培养。
实验班导师的主要职责:
(1)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以自身优秀的人格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出色的科研实力影响学生,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个性健康的综合发展。
(2)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概况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使学生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
(3)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针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学习潜质的挖掘、职业生涯的设计等方面分别进行指导。
(4)做好教与学的沟通与联系,负责在学生中宣传和解释学校教学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谈话活动,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看法,定时向学院反馈,每学期每位导师均应填写学生指导情况表并上交学院教学办存档。
(5) 指导实验班学生进行本科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训练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6) 科学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创新竞赛,原则上要求每位实验班的学生均要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员承担一项校级以上SRTP项目,并有相关科研成果;
(7) 结合科研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申报专利,指导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
7. 学业评价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业评价,学业评价结果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由学院相关专家组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导师评价等方面综合给予评定。
8. 实验班学生除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外,还需取得符合下列条件两项以上(含两项)的成果:
(1) 申请专利:学生排名为前2名;
(2) 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3) 获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4) 通过CET-6英语考试;
(5) 参与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9. 鼓励机制:为保障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学院在教学条件上予以倾斜。
(1) 任课教师工作量按普通班教师工作量的1.5倍计;
(2)给予指导学生进行专利申请,高水平论文发表及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导师,按学院标准发放酬金或计算工作量;
(3) 实验班奖学金的评定比例按照普通班名额的2倍进行评选;
(4) 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
(5) 优先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待遇,并享有50个机时样品的免费测试。
(6) 申请各类SRTP项目的时候给予优先资助。
(7) 优先派出进行学术交流。
五、管理运行机制
1、组织领导
成立福州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指导工作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实验班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制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小组成员包括学院、学工组负责人、材料科学系优秀教师、教学管理负责人等。
2、具体管理与教学运行
以《福州大学关于制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为基础,按照教务处负责教学方面的总体指导和协调,学生处负责学生管理方面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材料学院负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验班”培养计划的具体执行和学生管理工作。
(1)学科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身心发展,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及研究能力训练进行具体指导,并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等工作,同时学科导师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人格品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详见“实验班学科导师职责”)。
(2)班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学习管理和协调工作,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指导,并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详见“实验班班导师职责”)。
(3)辅导员具体负责实验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活动及日常班级运行管理等(详见“实验班辅导员职责”)。
3、学校的教学资源倾斜政策
在学院范围内选聘优秀教师为实验班授课,部分课程选聘校外优秀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外语训练平台、科研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等优先向实验班开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奖学金评定适当向实验班倾斜。
4、双导师的遴选与考核
实验班的班导师和学科导师由工作小组统一遴选和考核。建立专业导师学期工作计划、工作例会制度,对不能胜任的导师采取及时淘汰制度,对工作突出的导师委员会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5、书院制的培养与改革
基于创新班积极探索新型书院制模式,创设“一站式”学习生活社区和环境空间,尝试以项目研究、竞赛活动、线上书院等师生团队协作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交流碰撞,加强师生心灵沟通,采用“浸润”“熏陶”“养成”“培育”等方式,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
6、鼓励教学改革和创新,建立面向实验班的院级教学研究改革立项工作机制
以学校教改重点项目为契机,利用专项经费及学院的经费支持,引导实验班的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根据实验班培养目标,对实验班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与探索,鼓励教师开设针对实验班的科技、人文以及拓宽视野的创新课程。
7、设立专项培养经费
依据2022年发布的最新的《福州大学“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实施办法》。设立创新实验专项经费,经费用于实验班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实践,选聘校内外教师的费用及其它管理费用。
六、预期成效
1. 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的师资队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源动力。
2. 在能力建设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准确表达思想的多种语言应用能力,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沟通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
3. 3年内,以本科生为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合计达到10篇,参与申请专利5-10项,各类竞赛获奖10余人次以上。
4. 争取与一些国内外本学科知名大学合作建立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行试验区”。
5. 实验班考研上线率达到85%以上,争取人人出成果,人人有亮点。
6. 将材料学院“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建成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相关学科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实验班” 培养方案
一、学制和授予学位
1、标准学制: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借助科学工具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从事能源、信息或工程材料及其他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科技创新以及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领军型人才。
① 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
② 能够进行材料研究、产品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和生产管理;
③ 在能源、信息、工程材料等领域及相关行业具有就业竞争力和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够成为团队的骨干;
④ 具有创新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⑤ 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终生学习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 品德修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2.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材料专业知识运用到材料设计、制备与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科学描述;
2.2 能针对材料设计、制备与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系统或过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或原理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条件进行求解;
2.3 能将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用于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2.4 掌握材料制备、分析测试、生产、应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能将工程知识和材料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设计、制备与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3.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1 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影响材料性能的组成及结构等因素进行识别和判断;
3.2 能够利用工程原理及专业知识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3.3 能够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种途径,获得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设计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兼顾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1 能掌握材料设计和特定材料产品开发的全周期、全流程的设计开发方法,并了解影响其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4.2 能够根据产品及工程需求,设计能够满足特定材料产品性能需求的生产系统;
4.3 能够针对材料生产的工程问题,结合生产系统,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确定并优化解决方案,在设计中能体现创新意识;
4.4 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5.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备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1 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等材料学科基本原理,通过文献调研或者实际考察,研究和分析材料研究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5.2 能够基于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根据不同的解决方案,选择正确的研究路线,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5.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系统,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安全地进行实验研究;
5.4 能够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合适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1 掌握本专业常用的分析测试仪器、信息检索工具、实验及生产装备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6.2 能够针对材料制备加工、结构表征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并使用合适的现代工具和专业软件,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模拟和预测的局限性。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生产、设计、研发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7.1 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材料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7.2 能够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7.3 了解与材料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1 能够理解和评价材料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8.2 能够理解和评价材料工程实践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本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1 理解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意义及其影响,理解个人在历史以及社会、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9.2 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9.3 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并能够遵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10.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1 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10.2 基于自身所处节点及团队的实际情况,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不同角色作用的能力,能够组织、协调或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1.沟通:能够就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1 具备撰写报告和设计说明书、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能够就材料制备和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2至少掌握一门对外交流的语言工具,能够阅读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对专业相关领域的国际状况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项目管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能够正确理解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1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12.2 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1 具有知识的消化吸收、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13.2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核心课程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工程力学、固体物理学、材料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结构与分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与测试、材料应用与创新等。
五、毕业最低学分
课程类别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各模块学分占总学分 百分比 |
总学时 |
其中 |
课内 实验 |
课内 上机 |
独立设课实验(上机) |
必修课程 |
通识教育必修课 |
34 |
660 |
0 |
24 |
0 |
20.4%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50.5 |
800 |
10 |
28 |
0 |
30.2% |
项目式课程 |
课堂授课 |
14.5 |
232 |
/ |
/ |
0 |
8.7% |
实践环节 |
27 |
128+24周 |
128+24周 |
/ |
0 |
16.2% |
通识教育选修课 |
6 |
96 |
/ |
/ |
0 |
3.6% |
专业选修课 |
9.5 |
152 |
/ |
/ |
0 |
5.7% |
个性培养课程 |
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 |
2 |
32 |
/ |
/ |
0 |
1.2% |
跨学科课程 |
8 |
128 |
0 |
0 |
0 |
4.8% |
小计 |
151.5 |
2228+24周 |
138+24周 |
52 |
0 |
90.7% |
集中性实践环节 |
15.5 |
108+11周 |
/ |
/ |
108 |
9.3% |
合计 |
167 |
/ |
2336+35周 |
100% |
六、课程设置,各教学环节安排
(一)必修课
1.通识教育必修课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马院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Value,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
2 |
32 |
|
|
2 |
1 |
1 |
学生处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Care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
0.5 |
8 |
|
|
2 |
2 |
1 |
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
1 |
16 |
|
|
2 |
1 |
1 |
马院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
3 |
48 |
|
|
3 |
1 |
2 |
军事 |
军事理论 |
Military Theory Curriculum |
2 |
36 |
|
|
2 |
2 |
2 |
马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
The Conspectus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art 1) |
2 |
32 |
|
|
2 |
1 |
3 |
马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
The Conspectus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art 2) |
2 |
32 |
|
|
2 |
1 |
4 |
马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
3 |
48 |
|
|
3 |
1 |
4 |
马院
|
形势与政策(一) |
Situation and Policy (1) |
2 |
8 |
|
|
|
2 |
1 |
形势与政策(二) |
Situation and Policy (2) |
8 |
|
|
|
2 |
2 |
形势与政策(三) |
Situation and Policy (3) |
8 |
|
|
|
2 |
3 |
形势与政策(四) |
Situation and Policy (4) |
8 |
|
|
|
2 |
4 |
形势与政策(五) |
Situation and Policy (5) |
8 |
|
|
|
2 |
5 |
形势与政策(六) |
Situation and Policy (6) |
8 |
|
|
|
2 |
6 |
形势与政策(七) |
Situation and Policy (7) |
8 |
|
|
|
2 |
7 |
形势与政策(八) |
Situation and Policy (8) |
8 |
|
|
|
2 |
8 |
外语 |
大学英语(二) |
College English (2) |
2 |
32 |
|
|
2 |
1 |
1 |
外语 |
大学英语(三) |
College English (3) |
2 |
32 |
|
|
2 |
1 |
2 |
外语 |
大学英语(四) |
College English (4) |
2 |
32 |
|
|
2 |
1 |
3 |
外语 |
英语专题课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2 |
32 |
|
|
2 |
2 |
4 |
数统 |
Python |
Python |
3 |
48 |
|
24 |
4 |
1 |
2 |
体育 |
体育(一) |
Physical Education (1) |
1 |
36 |
|
|
2 |
2 |
1 |
体育 |
体育(二) |
Physical Education (2) |
1 |
36 |
|
|
2 |
2 |
2 |
体育 |
体育(三) |
Physical Education (3) |
1 |
36 |
|
|
2 |
2 |
3 |
体育 |
体育(四) |
Physical Education (4) |
1 |
36 |
|
|
2 |
2 |
4 |
人文 |
应用文写作 |
Practical Writing |
1 |
16 |
|
|
2 |
2 |
5 |
学生处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
0.5 |
8 |
|
|
2 |
2 |
6 |
小计 |
34 |
660 |
|
24 |
|
|
|
注:考核方式:1表示考试,2表示考查,下同。
2. 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材料 |
材料科学前沿与商业应用 |
Frontier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s |
2.5 |
40 |
|
|
4 |
2 |
1 |
化学 |
无机化学C |
Inorganic Chemistry C |
2.5 |
40 |
|
|
4 |
1 |
1 |
机械 |
工程制图D |
Engineering Drawing D |
3.5 |
56 |
2 |
8 |
4 |
1 |
1 |
数统 |
高等数学B(上) |
Higher Mathematics B(part 1) |
5 |
80 |
|
|
6 |
1 |
1 |
数统 |
高等数学B(下) |
Higher Mathematics B(part 2) |
5 |
80 |
|
|
6 |
1 |
2 |
机械 |
工程力学C |
Engineering Mechanics C |
2.5 |
40 |
4 |
|
4 |
|
2 |
物信 |
大学物理A(上) |
University Physics (part 1) |
3 |
48 |
|
|
4 |
1 |
2 |
物信 |
大学物理A(下) |
University Physics (part 2) |
3.5 |
56 |
|
|
4 |
1 |
3 |
数统 |
线性代数 |
Linear Algebra |
2 |
32 |
|
|
4 |
1 |
3 |
机械 |
机械设计基础B |
Basis of Mechanical Designing B |
3 |
48 |
4 |
|
4 |
1 |
3 |
化学 |
物理化学C |
Physical Chemistry C |
4 |
64 |
|
|
4 |
|
3 |
数统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
3 |
48 |
|
|
3 |
1 |
4 |
电气 |
电工学(B) |
Electrotechnology B |
3 |
40 |
|
|
4 |
1 |
4 |
材料 |
材料有机化学 |
Material Organic Chemistry |
2 |
32 |
|
|
4 |
1 |
5 |
材料 |
固体物理学 |
Solid State Physics |
3 |
48 |
|
|
4 |
1 |
5 |
材料 |
材料计算与模拟B |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3 |
48 |
|
20 |
4 |
1 |
6 |
小计 |
50.5 |
800 |
10 |
28 |
|
|
|
3. 项目式课程(专业必修课)
开课 单位 |
项目式 课程 |
学分 |
项目 |
项目名称 |
项目 学分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实 验 |
材料 |
材料结构与分析 |
6.5 |
晶体结构 |
Crystal structure |
3 |
48 |
16 |
8 |
1 |
4 |
晶体缺陷 |
Crystal defects |
3.5 |
56 |
8 |
8 |
1 |
材料 |
材料制备与加工 |
11 |
组织结构与扩散 |
Microstructure and diffusion |
2.5 |
40 |
8 |
8 |
1 |
5 |
材料合成与制备 |
Material synthesis preparation |
3 |
48 |
24 |
12 |
1 |
材料成型与加工 |
Material forming and processing |
3.5 |
56 |
24 |
12 |
1 |
材料工艺实践 |
Practice of material technique |
2 |
2周 |
2周 |
|
2 |
材料 |
材料性能与测试 |
10 |
材料力学性能 |
Material mechanics properties |
3.5 |
56 |
24 |
12 |
1 |
6 |
材料物理性能 |
Material physical properties |
3.5 |
56 |
24 |
16 |
1 |
材料性能实践 |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perties |
3 |
3周 |
3周 |
|
2 |
材料 |
材料应用与创新 |
14 |
材料综合实践 |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materials |
4 |
4周 |
4周 |
|
2 |
7 |
毕业论文 |
Undergraduate thesis |
10 |
15周 |
15周 |
|
2 |
8 |
小计 |
41.5 |
360+ 24周 |
128+ 24周 |
|
|
|
(二)选修课
1. 应用与创新课程模块,应修5学分
应用与创新课程模块设能源与环境材料方向、光电信息材料方向、功能材料方向等三组课程模块,学生需至少选择一个模块并至少修满该模块中课程5学分。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学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模块一 能源与环境材料方向 |
材料 |
能量转换与储存 |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
2.0 |
32 |
|
|
4 |
1 |
6 |
材料 |
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 |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2 |
7 |
材料 |
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 |
Lithium Ion Batter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材料化学 |
Materials Chemistry |
2.0 |
32 |
|
|
4 |
1 |
6 |
材料 |
热电材料与器件 |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
1.5 |
24 |
|
|
4 |
1 |
7 |
材料 |
环境材料学 |
Ecomaterials |
1.5 |
24 |
|
|
4 |
2 |
6 |
材料 |
催化材料学 |
Catalytic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1 |
6 |
模块二 光电信息材料方向 |
材料 |
半导体材料物理 |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Physics |
2.0 |
32 |
|
|
4 |
1 |
6 |
材料 |
电子材料及工业应用 |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1.5 |
24 |
|
|
4 |
2 |
6 |
材料 |
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 |
Electronic Packaging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
1.5 |
24 |
|
|
4 |
1 |
7 |
材料 |
光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 |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and Devices |
1.5 |
24 |
|
|
4 |
1 |
7 |
材料 |
发光材料与显示产业 |
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isplay Industry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有机光电材料 |
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2 |
6 |
材料 |
半导体材料工艺 |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
1.5 |
24 |
|
|
4 |
1 |
7 |
模块三 功能材料方向 |
材料 |
陶瓷工艺学 |
Ceramic Technology |
2.0 |
32 |
|
|
4 |
1 |
6 |
材料 |
新型陶瓷材料及商业应用 |
Advanced Ceramics and Applications |
1.5 |
24 |
|
|
4 |
2 |
6 |
材料 |
材料防腐与防护 |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仿生材料 |
Biomimetic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生物材料及产业化 |
Biomaterials and Industrialization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轻量化材料 |
Lightweight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1 |
7 |
材料 |
纳米科学与技术 |
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多孔材料的基础与应用 |
Basis and Applications of Porous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1 |
7 |
2.专业选修课,应修4.5学分。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材料 |
粉体技术与工程 |
Powde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
2 |
32 |
|
|
4 |
1 |
5 |
材料 |
固态相变 |
Phase Transformation Theory |
2 |
32 |
|
|
4 |
1 |
5 |
材料 |
熔铸凝固理论与技术 |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melting, Casting and Solidification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 |
Fundamentals of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热处理工艺学 |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y |
1.5 |
24 |
|
|
4 |
2 |
6 |
材料 |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 |
Thin Films and Film Technology |
1.5 |
24 |
|
|
4 |
1 |
7 |
材料 |
高分子化学 |
Polymer Chemistry |
3.5 |
56 |
|
|
4 |
1 |
4 |
材料 |
高分子物理 |
Polymer Physics |
3.5 |
56 |
|
|
4 |
1 |
4 |
材料 |
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工业应用 |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1.5 |
24 |
|
|
4 |
2 |
5 |
材料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与工业应用 |
Polymer-Based Composit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1.5 |
24 |
|
|
4 |
2 |
5 |
材料 |
柔性电子学 |
Flexible Electronics |
1.5 |
24 |
|
|
4 |
2 |
6 |
材料 |
高分子材料基础 |
Found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
1.5 |
24 |
|
|
4 |
1 |
6 |
材料 |
聚合物合成新方法 |
New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s |
1.5 |
24 |
|
|
4 |
2 |
6 |
3.通识教育选修课,应修6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6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其中文学与艺术类2学分、创新创业类2学分、劳动教育类2学分。
4.个性培养课程,应修10学分
(1)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应修2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应最少修满2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有以下2种渠道获得相应学分:①学生可按照《福州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获得学分;②学生修读由专业专门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
(2)跨学科课程和本研课程累计应修8学分。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 |
材料 |
科研素养与创新训练 |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
2 |
32 |
|
|
4 |
2 |
3 |
跨学科课程 |
材料/石化 |
传输原理 |
Transmission Principle |
2 |
32 |
|
|
4 |
1 |
5 |
数统/材料 |
大数据与云计算 |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
2 |
32 |
|
|
4 |
1 |
5 |
材料/电气 |
传感与检测技术 |
Transducing and Measuring Technique |
1.5 |
24 |
|
|
4 |
1 |
6 |
电气/材料 |
碳中和技术与体系 |
New Energy and Carbon Neutrality |
1.5 |
24 |
|
|
4 |
1 |
6 |
经管/材料 |
工程项目管理与决策 |
Project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
1 |
16 |
|
|
2 |
2 |
7 |
电气/材料 |
能源政策与环境 |
Energy Policies and Environment |
1.5 |
24 |
|
|
4 |
2 |
7 |
石化 |
可再生能源 |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1.5 |
24 |
|
|
4 |
1 |
7 |
生工 |
生物医学纳米技术 |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
1.5 |
24 |
|
|
2 |
1 |
5 |
生工 |
生物医用材料 |
Biomedical Materials |
2 |
32 |
|
|
3 |
1 |
6 |
本研课程 |
|
材料 |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of Materials |
2 |
32 |
|
|
4 |
1 |
7 |
|
材料 |
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
Advanced Fabrication Technology Processes of Material |
2 |
32 |
|
|
4 |
1 |
7 |
|
材料 |
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技术 |
Electrochemical Fundamental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2 |
32 |
|
|
4 |
1 |
7 |
|
材料 |
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 |
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Composites |
2 |
32 |
|
|
4 |
1 |
7 |
|
材料 |
科研数据管理与分析 |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
2 |
32 |
|
|
4 |
2 |
7 |
|
(三)集中性实践环节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周数 |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军事 |
军事技能 |
Military Skills |
2 |
2 |
|
2 |
1 |
化学 |
无机化学实验C |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C |
0.5 |
|
12 |
1 |
1 |
物信 |
大学物理实验A(上) |
Experiments of University Physics A(Part 1) |
1.5 |
|
36 |
1 |
2 |
物信 |
大学物理实验A(下) |
Experiments of University Physics A(Part 2) |
1 |
|
24 |
1 |
3 |
化学 |
物理化学实验C |
Experiments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
1 |
|
24 |
2 |
3 |
电气 |
电工学实验(B) |
Electrotechnics Experiment B |
0.5 |
|
12 |
1 |
4 |
机电 中心 |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A# |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A |
2 |
2 |
|
2 |
4 |
马院 |
思想政治实践课 |
A Practical Cours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
2 |
2 |
|
2 |
4 |
机电 中心 |
电气工程实践A#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 |
2 |
2 |
|
2 |
6 |
材料 |
认识实习 |
Cognition Practice |
1 |
1 |
|
2 |
4 |
材料 |
毕业实习 |
Graduation Internship |
2 |
2 |
|
2 |
8 |
小计 |
15.5 |
11 |
108 |
|
|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序号 |
课程名称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H |
|
|
|
|
|
|
|
|
|
|
|
|
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L |
|
|
|
|
|
|
|
M |
|
|
|
|
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H |
|
|
|
|
|
|
|
|
|
|
|
|
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
H |
|
|
|
|
|
|
|
M |
|
|
|
|
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
H |
|
|
|
|
|
|
|
M |
|
|
|
|
6 |
形势与政策(一) |
L |
|
|
|
|
|
L |
|
L |
|
|
|
|
7 |
形势与政策(二) |
L |
|
|
|
|
|
L |
|
L |
|
|
|
|
8 |
形势与政策(三) |
L |
|
|
|
|
|
L |
|
L |
|
|
|
|
9 |
形势与政策(四) |
L |
|
|
|
|
|
L |
|
L |
|
|
|
|
10 |
形势与政策(五) |
L |
|
|
|
|
|
L |
|
L |
|
|
|
|
11 |
形势与政策(六) |
L |
|
|
|
|
|
L |
|
L |
|
|
|
|
12 |
形势与政策(七) |
L |
|
|
|
|
|
L |
|
L |
|
|
|
|
13 |
形势与政策(八) |
L |
|
|
|
|
|
L |
|
L |
|
|
|
|
14 |
大学英语(二) |
L |
|
|
|
|
|
|
|
|
|
M |
|
|
15 |
大学英语(三) |
L |
|
|
|
|
|
|
|
|
|
M |
|
|
16 |
大学英语(四) |
L |
|
|
|
|
|
|
|
|
|
M |
|
|
17 |
英语专题课 |
L |
|
|
|
|
|
|
|
|
|
M |
|
|
18 |
Python |
L |
M |
|
|
M |
H |
|
|
|
|
|
|
|
19 |
体育(一) |
L |
|
|
|
|
|
|
|
|
L |
|
|
|
20 |
体育(二) |
L |
|
|
|
|
|
|
|
|
L |
|
|
|
21 |
体育(三) |
L |
|
|
|
|
|
|
|
|
L |
|
|
|
22 |
体育(四) |
L |
|
|
|
|
|
|
|
|
L |
|
|
|
23 |
军事理论 |
L |
|
|
|
|
|
|
|
M |
|
|
|
|
24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
M |
|
|
|
|
|
|
|
H |
|
|
|
|
25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L |
|
|
|
|
|
|
|
M |
|
|
|
M |
26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L |
|
|
|
|
|
|
|
|
|
M |
|
|
27 |
应用文写作 |
L |
|
|
|
|
|
|
|
|
|
|
|
M |
28 |
材料科学前沿与商业应用 |
M |
|
|
|
|
|
M |
H |
|
|
|
M |
M |
29 |
高等数学B(上) |
L |
M |
|
|
|
|
|
|
|
|
|
|
|
30 |
高等数学B(下) |
L |
M |
|
|
|
|
|
|
|
|
|
|
|
31 |
线性代数 |
L |
L |
|
|
|
|
|
|
|
|
|
|
|
3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L |
M |
|
|
|
|
|
|
|
|
|
|
|
33 |
大学物理A(上) |
L |
M |
|
|
|
|
|
|
|
|
|
|
|
34 |
大学物理A(下) |
L |
M |
|
|
|
|
|
|
|
|
|
|
|
35 |
无机化学C |
L |
M |
|
|
|
|
|
|
|
|
|
|
|
36 |
无机化学实验C |
L |
L |
|
|
|
|
|
|
|
|
|
|
|
37 |
电工学B |
L |
L |
|
|
|
|
|
|
|
|
|
|
|
38 |
电工学实验B(上) |
L |
L |
|
|
|
|
|
|
|
|
|
|
|
39 |
工程制图D |
L |
M |
|
|
|
|
|
|
|
|
|
|
|
40 |
机械设计基础B |
L |
M |
M |
|
|
|
|
|
|
|
|
|
|
41 |
工程力学C |
L |
|
H |
|
|
|
|
|
|
|
|
|
|
42 |
物理化学C |
L |
M |
|
|
|
|
|
|
|
|
|
|
|
43 |
物理化学实验C |
L |
L |
|
|
|
|
|
|
|
|
|
|
|
44 |
固体物理学 |
M |
M |
M |
|
L |
|
|
|
|
|
|
|
|
45 |
材料有机化学 |
L |
M |
|
|
|
M |
|
L |
|
|
|
|
|
46 |
材料计算与模拟B |
L |
M |
|
M |
|
H |
L |
|
|
|
|
|
|
47 |
材料结构与分析 |
L |
H |
H |
|
L |
L |
|
|
L |
|
|
|
L |
48 |
材料制备与加工 |
L |
L |
|
|
|
H |
H |
|
|
|
|
|
L |
49 |
材料性能与测试 |
L |
|
|
L |
H |
|
|
L |
|
L |
L |
M |
L |
50 |
材料应用与创新 |
L |
|
|
H |
|
|
|
|
L |
M |
L |
M |
H |
51 |
科研素养与创新训练 |
M |
|
|
|
|
|
|
|
|
M |
H |
|
|
52 |
军事技能 |
M |
|
|
|
|
|
|
|
|
L |
|
|
|
53 |
大学物理实验A(上) |
L |
L |
|
|
|
H |
|
|
|
|
|
|
|
54 |
大学物理实验A(下) |
L |
L |
|
|
|
H |
|
|
|
|
|
|
|
55 |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A |
L |
|
M |
|
|
H |
|
|
|
|
|
|
|
56 |
思想政治实践课 |
H |
|
|
|
|
|
|
|
M |
|
|
|
|
57 |
电气工程实践A |
L |
|
M |
|
|
H |
|
|
|
|
|
M |
|
58 |
认识实习 |
M |
|
|
|
|
|
M |
H |
|
|
|
H |
L |
59 |
毕业实习 |
L |
|
|
L |
|
|
M |
L |
|
H |
|
H |
|
*H、M、L 分别表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为强、中、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