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嘉锡化学拔尖班”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基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建设目标,“嘉锡化学拔尖班”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类未来发展需要,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主动探索研究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前沿复杂问题的领军型科学人才,同时构建拔尖人才选拔与管理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培养模式,优化拔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形成健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培养模式
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等渠道选鉴对化学学科有志向、有志愿、有志趣的拔尖学生。以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的“三制”培养模式为基础,并融入福州大学化学学科特色,为拔尖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导师制重在大师名师引领,为拔尖班学生全程配备“科研导师”、“班级导师”和“朋辈导师”,引导学生学术成长和人生成长。其中“科研导师”由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及闽江学者等一流专家学者担任,师生双向选择配备。
学分制重在个性化培养,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支持拔尖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跨学科选修、跨专业选修、跨层次选修、科研训练以及实践选修等模块学分比例约占25%。
书院制重在创设环境空间,通过校内嘉锡书院和教育部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采用“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和“培育”等方式,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及文化素养。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将秉承卢嘉锡先生的“科教融合”、“理工结合”及“理实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全面培养拔尖学生在专业知识、科研训练、国际化交流等方面的全球胜任力。
三、班级设置
2020年福州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根据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要求,组建“嘉锡化学拔尖人才班”(简称拔尖班)。每届约20人。拔尖班以福州大学化学学科创始人卢嘉锡先生名字命名,意在弘扬卢老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培养化学拔尖人才。
四、培养措施
为认真贯彻拔尖班的建设目标,在导师配备、课程体系及个性化培养、科研训练和书院培养方面实施相应的培养举措。
1.导师配备
“嘉锡化学拔尖班”设置“科研导师”、“班级导师”和“朋辈导师”。
“科研导师”由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杰青)及闽江学者等国家和省级专家学者或具有在研国家级课题的教师担任。“科研导师”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学术资源,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参加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并指导学生做好学期报告和其他与化学拔尖计划相关的工作。“科研导师”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制度。
“班级导师”由院系领导、教学第一线教师或新进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在班级成立时配备。班级导师从思想、学业和生活上关爱学生,就课程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思想动态、专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并管理一学生一档案等事宜。
“朋辈导师”由高年级优秀本科生或者优秀硕博士生担任,可作为低年级课程助教,也可作为科研训练班级活动组织者,通过同龄人交流、对话,为低年级拔尖试验班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经验和帮助,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拔尖班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汇报,由“科研导师”和“班级导师”对学生思想、学习、科研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课程体系及个性化培养
拔尖班学生在前五个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第6-8学期实行个性化培养。
2.1 专业基础课程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开设雅思英语系列课程、优化数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增设部分双语专业核心课程,并聘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访学经历的优秀教师授课。
(2)化学类核心课程体系由15门课程构成,专业理论课程按模块组织。核心理论化学类课程采用国内外一流教材。核心实验化学类课程以小班独立上课,充实实验内容,强化单元实验技能训练,结合实验室开放,引导性自主研究创新实践。
(3)高年级专业理论课程、专家系列专题课以小班讨论研究式教学为主。
2.2 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体现在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以及实践选修课等模块。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课程方面有满足化学学科核心课程基础上的自主跨学科、跨层次选修课程。科研方面有多层次的综合化学实验、科研训练及毕业设计等,可在本校或者国内外名校完成各层次的科研培养。培养方案经导师组会议审议批准执行。导师组由担任“科研导师”的若干名教授组成。
(1)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并将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纳入个性化培养模块。学生可在科研导师指导下选修物理、数学、计算机、化工、材料、生工及环境专业课程或校级选修课程。
(2)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打通,鼓励学生在科研导师指导下修读高阶选修课程,加深学生对各化学专业领域的理解。
(3)综合化学实验纳入个性化培养模块。学生可以修读课程,也可在科研导师指导下或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做科研训练,由导师根据工作量给予学分认定。
(4)开设《嘉锡化学论坛》系列讲座,有效组织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与学术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5)学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交流,可根据具体情况申请提前修或缓修某门课程。若学生在国内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交流访学,并修读科研导师及学院审核确认的课程,可认定为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3.科研训练与实践创新
科研训练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1)依托学院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导向,以“启发创新意识、注重训练过程、提高科学素质”为原则,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科研训练平台。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拔尖班学生科研训练方案,包括:文献检索、选题、项目申请、设计研究路线、大型仪器使用、实验操作、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化学交流表达能力的训练等;设立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项目,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拔尖班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训练课题;在科研训练中,强化科研方法训练、文献信息能力培养、科研过程管理等,组织多元化、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规范科研训练过程,每年组织立项申请、中期检查、结题墙报展示和汇报答辩等。
(2)实行学期报告: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学期学员应至少有一次对导师组的科研训练报告(口头+书面)。报告内容可以是综合的或专题的科研进展。
(3)实施多元化的科研训练体系。项目资助制(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循环浸润式(循环参加2-3课题组的学术活动);课题组系统训练(依托导师课题组开展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国内外课题组交流(导师推荐到国内外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可在导师课题组,或导师推荐到国内外课题组开展毕业设计)等。
4.书院培养
为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建立嘉锡书院。根据教育部要求,书院制重在创设环境,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和“培育”。嘉锡书院建有讲座室、图书室等,面向拔尖班学子开放,为拔尖班学生创建一个独立的学习、交流和活动空间。从而推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通过嘉锡书院平台开展“导师下午茶”等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目标,做好人生规划,给予学生学习、科研上的指导和帮助。开设“闽籍化学家故事”系列讲座,弘扬卢嘉锡等老一辈优秀科学家、教育家甘为人梯、德育群芳的师者风范,引领学生学习优良传统,传承福建人爱拼敢赢的优秀文化。
(2)通过学校“嘉锡讲坛”和“人文经典导读”等系列通识课程或者讲座,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人格、开放的思维与博大的胸怀。
(3)依托教育部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的各项活动,拓展拔尖班学生的视野,营造浓厚的交流和学习氛围。同时,通过该平台的高校轮流运营活动,让拔尖班学生展现本校拔尖基地建设风采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经费及政策保障
1.专项资助计划
设立“拔尖计划奖学金”和“拔尖计划高水平学术活动专项资助计划”,支持化学拔尖计划班学员开展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在拔尖计划经费中设置“拔尖计划国内外名校访学专项资助计划”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修读课程、参加暑期学校、进行科研训练等。
2. 研究生推免政策
拔尖班研究生推免指标单列(最高可达75%),凡成绩优良,符合福州大学推免生条件者,经审批,可取得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3. 本博一体化通道
开通本博一体化通道: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在大四上学期由学生和科研导师双向选择,可直接推荐攻读本校博士学位,并享受奖学金待遇。详见《福州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福大研〔2020〕27号),及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拔尖学生本博连读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规定。
六、遴选与动态管理机制
1.遴选方式
为遴选出对化学真正感兴趣、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化学学院成立由教师组成的生源遴选专家组,负责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生源遴选以申请和考核的方式进行。
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提交“福州大学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专家组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
学生申请通过审核后,学院组织笔试以及专家组面试。根据笔试成绩,遴选一批学生进入面试。专家组综合申请人的申请材料、笔试成绩、个人面试陈述、面试表现等,结合专业心理测试,给出综合评价成绩和录取意见,并确定入选名单。每届名额20名左右。由教务处和化学学院审核批准。
2.遴选时间
第一次遴选面向高考选考化学的全校理工科专业大一学生,遴选时间为新生到校后一周内。其他遴选则面向化学专业学生,特别优秀的化学学生,在名额允许的情况下,第三学期可提出申请,由导师组进行个案遴选。
3. 动态管理
“嘉锡化学拔尖班”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初正式组建,实行动态管理。
(1) 学业情况定期跟踪制度:每学期结束后,对每位拔尖班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和科研训练情况进行统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期报告考核制度:为了加强质量监控并发挥导师组的综合指导作用,拔尖班学生每学期须提交一份学期报表,并在科研导师组会议上就课程学习、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口头报告,并接受导师组的集体指导。
(3) 预警机制:对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学生实行黄牌警告机制,纳入观察名单。
a. 成绩总绩点低于3.0;
b. 有一门课程不及格;
c. 学期报告被导师组评为不合格。
(4) 动态管理制度:
a. 若学生有以上预警机制三种情况中的两种及以上,或有两门及以上课程不及格,经化学学院审核批准后,直接退出拔尖班,转入化学专业。
b. 若学生明确将攻读非化学及相关专业类(材料、生物、化工)研究生,签署退出拔尖班承诺书,转入化学专业。
c. 纳入观察名单的学生过一个学期后,若成绩总绩点仍低于3.0或学期报告再次被导师组评为不合格,则做动态管理处理,经化学学院审核批准后退出拔尖班,转入化学专业。
福州大学“嘉锡化学拔尖班”培养方案
一、学制和授予学位
1、标准学制:四年
2、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化学学科未来发展需要,秉持卢嘉锡先生所倡导的C3H3教育理念,依托我校化学一流学科的底蕴优势,增加与信息、物理、生物等学科交叉融合,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出色的实践能力、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坚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聚焦未来科学前沿、自觉跟踪化学发展趋势,主动探索研究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前沿复杂问题的领军型科学人才。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历练,将具备如下素质和能力:
子目标1:富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熟悉化学研究发展趋势及前沿进展,具有专业素养、专业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应对职业发展挑战。(对应毕业要求1,2,8,9,10)
子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中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人才。(对应毕业要3,4,5,6,7)
三、毕业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分为以下 10 个方面:
1.品德修养: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2.1系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计算机技术和英语等基础知识,能运用上述知识多角度表达和分析有关化学问题。
2.2扎实掌握化学专业知识、熟悉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3.实验及实践能力:
3.1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实验仪器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具有使用现代实验设备进行观测、测试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3.2具备较强的化学实验和实践能力,具有在实践中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逻辑思维及批判精神:
4.1具有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辨析与化学相关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和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
4.2具有发现、辨析、质疑、评价化学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能够科学地阐述个人见解。
5.综合能力/解决问题:
5.1具有化学专业综合能力,能够对化学学科以及交叉学科领域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构建和表达科学的解决方案。
5.2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并实施研究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撰写中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6. 外语/信息获取:
6.1熟悉化学专业英语词汇和化学专业英语语法特点,能够熟练阅读专业原版英文教材及科研文献。
6.2精通文献资料查询和检索的方法,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并熟练运用所获取的化学及相关学科信息。
7.交流沟通:
7.1能够针对化学专业问题,撰写报告、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7.2能够熟练运用中英文及图表交流专业知识、与国内外同行就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问题采用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进行良好的学术沟通和交流。
8.团队协作:
8.1具有较强团队协调、分工、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团队内能通过妥善分解任务,组织多人协同且按照规范程序完成团队任务。
8.2具备良好的与人交流能力,面对复杂任务能够在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9.国际视野及创新意识:
9.1具有较广的国际视野,了解并辨析国际动态和全球性问题。
9.2了解国际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化学领域的发展需求。
9.3 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并应用于化学相关领域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10.终身学习:
10.1善于独立思考,能够认识到不断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自主学习,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科研动态的能力。
四、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实验)、结构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
五、毕业最低学分
课程类别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各模块学分占总学分 百分比 |
总 学 时 |
其中 |
课内 实验 |
课内 上机 |
独立设课实验(上机) |
课堂 教学 |
必修课程 |
通识教育必修课 |
35 |
676 |
0 |
24 |
0 |
20.8%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19 |
316 |
36 |
0 |
0 |
11.3% |
专业必修课 |
45.5 |
728 |
0 |
0 |
0 |
27.1% |
选修课程 |
通识教育选修课 |
6 |
96 |
/ |
/ |
/ |
3.6% |
专业选修课 |
6 |
96 |
0 |
0 |
0 |
3.6% |
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 |
2 |
32 |
/ |
/ |
0 |
1.2% |
跨学科课程和本硕博课程 |
8 |
128 |
0 |
0 |
0 |
4.8% |
小计 |
121.5 |
2072 |
36 |
24 |
|
71.5% |
集中性实践环节 |
学分数 |
周数 |
独立设课实验 (上机) |
各模块学分占总学分 百分比 |
实践必修 |
36 |
19 |
528 |
21.4% |
实践选修 |
10.5 |
3.5 |
168 |
6.4% |
小计 |
46.5 |
22.5 |
696 |
27.7% |
合计 |
168 |
2768学时+22.5周 |
100% |
六、课程设置,各教学环节安排
(一)必修课
1.通识教育必修课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马院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Value,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
2 |
32 |
|
|
2 |
1 |
1 |
马院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
2.5 |
40 |
|
|
3 |
1 |
1 |
马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
3 |
48 |
|
|
3 |
1 |
4 |
马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 |
48 |
|
|
3 |
1 |
3 |
马院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
2.5 |
40 |
|
|
3 |
1 |
4 |
马院 |
形势与政策(一) |
Situation and Policy (1) |
0.25 |
8 |
|
|
|
2 |
1 |
形势与政策(二) |
Situation and Policy (2) |
0.25 |
8 |
|
|
|
2 |
2 |
形势与政策(三) |
Situation and Policy (3) |
0.25 |
8 |
|
|
|
2 |
3 |
形势与政策(四) |
Situation and Policy (4) |
0.25 |
8 |
|
|
|
2 |
4 |
形势与政策(五) |
Situation and Policy (5) |
0.25 |
8 |
|
|
|
2 |
5 |
马院 |
形势与政策(六) |
Situation and Policy (6) |
0.25 |
8 |
|
|
|
2 |
6 |
形势与政策(七) |
Situation and Policy (7) |
0.25 |
8 |
|
|
|
2 |
7 |
形势与政策(八) |
Situation and Policy (8) |
0.25 |
8 |
|
|
|
2 |
8 |
外语 |
大学英语(二) |
College English (2) |
2 |
32 |
|
|
2 |
1 |
1 |
外语 |
大学英语(三) |
College English (3) |
2 |
32 |
|
|
2 |
1 |
2 |
外语 |
大学英语(四) |
College English (4) |
2 |
32 |
|
|
2 |
1 |
3 |
外语 |
英语专题课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2 |
32 |
|
|
2 |
1/2 |
4 |
计数 |
Python |
Python |
3 |
48 |
|
24 |
4 |
1 |
3 |
体育 |
体育(一) |
Physical Education (1) |
1 |
36 |
|
|
2 |
2 |
1 |
体育 |
体育(二) |
Physical Education (2) |
1 |
36 |
|
|
2 |
2 |
2 |
体育 |
体育(三) |
Physical Education (3) |
1 |
36 |
|
|
2 |
2 |
4 |
体育 |
体育(四) |
Physical Education (4) |
1 |
36 |
|
|
2 |
2 |
5 |
军事 |
军事理论 |
Military Theory Curriculum |
2 |
36 |
|
|
2 |
1 |
1 |
学生处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
0.5 |
8 |
|
|
2 |
2 |
6 |
学生处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Care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
0.5 |
8 |
|
|
2 |
2 |
1 |
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
1 |
16 |
|
|
2 |
1 |
1 |
人文 |
大学应用写作 |
CollegePractical Writing |
1 |
16 |
|
|
2 |
1 |
6 |
小计 |
35 |
676 |
|
24 |
|
|
|
注:考核方式:1表示考试,2表示考查,下同。
2.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化学 |
化学学科导论 |
Chemistry Introductory Course |
1 |
16 |
|
|
2 |
2 |
1 |
数统 |
高等数学B(上) |
Higher Mathematics B (part 1) |
5 |
80 |
|
|
6 |
1 |
1 |
数统 |
高等数学B(下) |
Higher Mathematics B (part 2) |
5 |
80 |
|
|
6 |
1 |
2 |
数统 |
工程数学 |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
2.5 |
40 |
|
|
3 |
1 |
2 |
物信 |
大学物理(上) |
University Physics (part 1) |
3 |
48 |
|
|
4 |
1 |
2 |
物信 |
大学物理实验(上) |
Experiments of University Physics(part 1) |
1.5 |
36 |
36 |
|
3 |
1 |
2 |
化学 |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 |
Laboratory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1 |
16 |
|
|
2 |
2 |
1 |
化学 |
嘉锡化学讲坛 |
Lu Jiaxi Chemistry Lecture |
0 |
0 |
|
|
/ |
/ |
/ |
小计 |
19 |
316 |
36 |
|
|
|
|
3.专业必修课,应修满共计45.5学分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学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化学 |
专家系列讲座 |
Expert Lecture Series |
1 |
16 |
|
|
2 |
2 |
4 |
化学 |
无机化学J (上) |
Inorganic Chemistry J (1) |
3 |
48 |
|
|
4 |
1 |
1 |
化学 |
无机化学 J(下) (双语) |
Inorganic Chemistry J (2) |
4.5 |
72 |
|
|
4 |
1 |
2 |
化学 |
结构化学J (双语) |
Structural Chemistry J |
3.5 |
56 |
|
|
4 |
1 |
4 |
化学 |
晶体化学J |
Crystal Chemistry J |
2 |
32 |
|
|
2 |
1 |
5 |
化学 |
分析化学J |
Analytical Chemistry J |
3.5 |
56 |
|
|
4 |
1 |
3 |
化学 |
物理化学J(上) (双语) |
Physical Chemistry J (1) |
4 |
64 |
|
|
4 |
1 |
4 |
化学 |
物理化学J(下) (双语) |
Physical Chemistry J (2) |
4 |
64 |
|
|
4 |
1 |
5 |
化学 |
有机化学J(上) |
Organic Chemistry J (1) |
4 |
64 |
|
|
4 |
1 |
3 |
化学 |
有机化学J(下) |
Organic Chemistry J (2) |
4 |
64 |
|
|
4 |
1 |
4 |
化学 |
仪器分析J |
Instrumental Analysis J |
3.5 |
56 |
|
|
4 |
1 |
5 |
化学 |
波谱学 |
Spectroscopy |
2.5 |
40 |
|
|
2 |
1 |
5 |
化学 |
生物化学B |
Biochemistry B |
2 |
32 |
|
|
2 |
1 |
3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Polymer Chemistry |
2 |
32 |
|
|
2 |
1 |
5 |
化学 |
能源与环境光催化材料——研究前沿及工程应用 (双语) |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frontier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
2 |
32 |
|
|
2 |
2 |
5 |
小计 |
45.5 |
728 |
|
|
|
|
|
(二)选修课
1.专业选修课,应修6学分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学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化学 |
无机合成 |
Inorganic Synthesis |
2 |
32 |
|
|
2 |
2 |
7 |
化学 |
配位化学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
2 |
32 |
|
|
2 |
2 |
6 |
化学 |
现代分离分析技术 |
Advanced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
2 |
32 |
|
|
2 |
1 |
7 |
化学 |
光催化基础与应用 |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catalysis |
2 |
32 |
|
|
2 |
2 |
6 |
化学 |
催化基本原理 |
Fundamentals of Catalysis |
2 |
32 |
|
|
2 |
1 |
5 |
化学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Colloid and Interface Chemistry |
1 |
16 |
|
|
2 |
1 |
6 |
化学 |
单晶结构分析 |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
2 |
32 |
|
|
2 |
2 |
6 |
化学 |
有机合成设计 |
Organic Synthesis Design |
2 |
32 |
|
|
2 |
1 |
6 |
化学 |
物理有机化学 |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
2 |
32 |
|
|
2 |
1 |
6 |
化学 |
化学专业英语 |
Chemistry Specialty English |
2 |
32 |
|
|
2 |
1 |
6 |
化学 |
化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
Chemical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
1 |
16 |
|
|
2 |
2 |
2 |
2.通识教育选修课,应修6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6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2学分、文学与艺术类2学分、劳动教育类2学分。
3.个性培养课程,应修10学分
(1)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应修2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应最少修满2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有以下2种渠道获得相应学分:j学生可按照《福州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获得学分;k学生修读由专业专门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践课。
(2)跨学科、本硕博课程8学分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学时数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总 学 时 |
其中 |
实 验 |
上 机 |
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应修2学分 |
化学 |
合成化学: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化生产 |
Synthetic Chemistry: From Basic Research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
2 |
32 |
|
|
2 |
2 |
7 |
跨学科课程 |
化工 |
化工原理C |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 |
3.5 |
56 |
|
|
2 |
1 |
6 |
化工 |
化工原理实验C |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C |
1 |
24 |
|
|
4 |
2 |
6 |
化学 |
核酸化学 |
Nucleic Acid Chemistry |
2 |
32 |
|
|
3 |
1 |
6 |
化学 |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
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 |
2 |
32 |
|
|
2 |
1 |
7 |
化学 |
环境化学导论 |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
2 |
32 |
|
|
2 |
1 |
5 |
化学 |
材料化学及研究方法 |
Material Chemistry and Research Methods |
2 |
32 |
|
|
2 |
2 |
6 |
化学 |
纳米材料化学 |
Material Chemistry in Nanoscale |
2 |
32 |
|
|
2 |
1 |
5 |
化学 |
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 |
Computer Aided Molecular Design |
2 |
32 |
|
|
2 |
2 |
5 |
化学 |
能源化学 |
Energy chemistry |
2 |
32 |
|
|
2 |
2 |
5 |
材料 |
材料科学基础B |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B |
3 |
48 |
|
|
3 |
1 |
5 |
材料 |
材料科学基础C |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C |
3 |
48 |
|
|
3 |
1 |
7 |
数统 |
多元统计分析 |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
3 |
48 |
|
|
3 |
1 |
4 |
计数 |
人工智能导论 |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2 |
32 |
|
|
2 |
1 |
4 |
本硕博课 |
化学 |
高等无机化学 |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
3 |
|
|
|
7 |
|
|
化学 |
高等有机化学 |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
3 |
|
|
|
7 |
|
|
化学 |
高等分析化学 |
Advanced Analytical Chemistry |
3 |
|
|
|
7 |
|
|
化学 |
高等物理化学 |
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 |
3 |
|
|
|
7 |
|
|
注:跨学科和本硕博选修课属于个性化培养模块之一,学生须在科研导师指导下修读,有以下四种渠道获得相应学分:(1)可以直接修选上表中课程;(2)修读本校化学学院其他研究生课程;(3)跨学科修读本校物理、数学、计算机、化工、材料、生工及环境专业课程;(4)在国内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交流访学期间修读的课程。
(三)集中性实践环节
1. 实践必修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周数 |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马院 |
思想政治实践课 |
A Practical Cours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
2 |
2 |
|
2 |
4 |
人武部 |
军事技能 |
Military skill |
2 |
2 |
|
2 |
1 |
化学 |
无机化学实验J(上) |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J(1) |
2.5 |
|
60 |
2 |
1 |
化学 |
无机化学实验J(下) |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J(2) |
2.5 |
|
60 |
2 |
2 |
化学 |
分析化学实验J |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J |
3.5 |
|
84 |
2 |
3 |
化学 |
有机化学实验J(上) |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J (1) |
3 |
|
72 |
1 |
3 |
化学 |
有机化学实验J(下) |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BJ (2) |
3 |
|
72 |
1 |
4 |
化学 |
仪器分析实验 J |
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J |
3 |
|
72 |
1 |
5 |
化学 |
物理化学实验J(上) |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J(1) |
2.5 |
|
60 |
1 |
4 |
化学 |
物理化学实验J(下) |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J(2) |
2 |
|
48 |
1 |
5 |
化学 |
毕业设计(论文) |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
10 |
15 |
|
2 |
8 |
小计 |
36 |
19 |
528 |
|
/ |
2. 实践选修
开课 单位 |
中文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 分 数 |
周数 |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设 学期 |
化学 |
综合化学实验J(1) |
Comprehensive Chemical Experiment BJ(1) |
3.5 |
|
84 |
2 |
6 |
化学 |
综合化学实验J(2) |
Comprehensive Chemical Experiment BJ(2) |
3.5 |
|
84 |
2 |
7 |
化学 |
科研训练 |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
3.5 |
3.5 |
|
2 |
7 |
小计 |
10.5 |
3.5 |
168 |
|
|
注1: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0.5学分的实践课程,有以下3种渠道获得相应学分:
(1)可修读上表中课程;
(2)可在科研导师的课题组完成;
(3)可由科研导师推荐到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完成。
注2:科研训练所做的课题内容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注3:实践选修属于个性化培养模块之一,学生可选择在科研导师课程组完成综合化学实验(1)(2)及科研训练的贯通培养模式。特别是从大二起就进组的学生,可通过多层次的训练,包括基本操作、综合实验和研究式实验,把科学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教学中,形成“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带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